作者: 孟 欣 來源: 牡丹晚報 發表時間: 2021-05-26 10:45
□記者 孟 欣
由于各鄉村(社區)地理環境、資源稟賦、人文發展等情況不盡相同,菏澤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也因地制宜、各取特色,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振興一直是鄉村變“新顏”工程中較難且工作量繁雜、耗時較大的一環。鄆城縣鄆州街道王沙灣社區,街道整潔、民風淳樸、向心力凝聚,村美人更美的景象正在徐徐展開。
改農為工,小村變樣
“之前,社區以種植水稻、小麥、玉米、棉花等農作物為主,農業結構、科技含量不斷更新換代,基本實現了機械化耕作,雖然很辛苦,但收入也在逐年提高。”現年65歲的王沙灣社區居民王漢成笑著告訴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原想社區也許就是保持現狀以農興村,但縣里的一次工業區擴建,給了社區徹底轉型、居民更加富裕的難得機遇。”
記者了解到,王沙灣社區地處鄆城縣東南4公里左右,220國道沿村西通過,宋金河隔路相望,由于地理位置優越,社區成了該縣工業區擴建的首選之地。不久,社區周邊建起了多家大中型企業,村民開始由原來的農業生產為主,轉向從事各類企業、商貿、進廠及外出務工等方面工作,尤其以社區內酒類包裝及周邊產業聞名國內外。從業方式改變了,但經濟收入相應提高了,生活也更富裕了。
王沙灣社區黨總支書記王宗南告訴記者,走在該社區街道上,不管是上班時間還是中午時段,很少能見到街坊鄰居閑散的身影,“全都在企業里上班,晚上休閑健身時人才會多點。”
路平無塵,村美宜居
錢包鼓了起來,社區整體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人居環境治理也緊隨其后。
“20世紀70年代前,全村街巷近40條,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小雨泥濘滿地,大雨積水成河,居民出家門要趟著過膝的泥水出村。”現年80歲、在社區生活了一輩子的退休教師王漢文回憶道,“經過這幾年的集中治理,你現在再去社區轉轉,絕對大吃一驚。”
王宗南告訴記者,2000年前后,村里修建了一條通往319省道的瀝青路和四條東西主街、三條南北大路,完成了村村通工程。2017年,將村內七條主要街道高標準重新進行了鋪設。2020年,全村小巷全部實現了硬化,達到戶戶通,并重修了下水道;道路兩旁砌了花池圍墻,種植了花草苗木,繪制了彩色宣傳畫墻壁;在居民常聚集地修建了兩處高標準公廁;添置了垃圾桶,并配備專門的清潔工。
同時,該社區還購置了灑水車、掃路車各一輛,社區兩委班子全體成員輪流親自開車每天為街道灑水清掃。王宗南笑稱,現如今兩委班子成員開車水平很高,“每次走在社區街道上,看著路平無塵、街凈美麗、新居樓房林立,整個社區煥然一新,心情也很舒暢。”王漢文笑著說道。
隨著居民收入不斷增加、村居環境不斷提升,居民的精神文化層次建設又成了王沙灣社區黨總支書記王宗南的頭等大事。
向善向美,鄉風文明
“說起來,我們社區底蘊還是比較豐厚的,重視文化教育起步也較早,是遠近聞名的文化村,在外工作人員多、教師多,群眾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快,曾有‘二鄆城’之稱。”王宗南介紹道,而為了進一步加強新時代文明建設,讓文明鄉風吹進每一位居民心中,該社區于2018年創建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并邀請省市縣各級宣講團、報告團走進社區,豐富居民新時代文明新風。
實踐站建立當年就成立了“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服務隊”“金太陽志愿者協會東區分會”“巾幗志愿服務隊”三支隊伍開展志愿服務,志愿者達到二百余人,成立至今開展志愿服務60余次。
“好幾個隊的人輪著每個月都來,沒想到一輩子孤獨一人,到老了還認這么多異姓兒女,每每想到這里,這心里頭就熱乎乎的……”社區居民沈大爺說著不禁淚濕衣襟,“而且,社區還建了日間照料中心,每天都可以和幾個老伙計一塊過去打牌、下棋、看電影、練習書法等,中午還有兩菜一湯的午餐,吃得非常豐盛,這才是新時代下養老該有的生活。”
王宗南告訴記者,實踐站隊伍成立后,每月至少開展兩次集中活動,他們走進孤寡老人家中、醫院等救助弱勢群體、打掃衛生等;開展專項活動,為老人免費體檢,幫老人梳洗、打掃衛生,陪老人包餃子等。此外,志愿者們還積極參與植綠護綠、環境衛生等服務,深入街巷庭院,清理衛生死角,整治臟亂差現象,積極打造“美麗社區”“美麗庭院”,使社區人居環境有了越來越大的改善。
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在采訪結束后,記者又“偷偷”折返回來,在該社區街道、文化廣場、個別商店前,分別丟棄了一個礦泉水瓶、A4白紙、塑料袋,看看社區居民的反映。記者發現,雖然行人不多,但只要有人經過發現該處“垃圾”,都會停下來,將垃圾帶走或丟入附近垃圾箱,無一人視若無物。
正如王宗南所說,新時代文明建設的有效開展,不僅助力了社區各項工作,更多深刻影響著全體社區居民,讓他們能夠生出向善向美之心,自覺參與到美麗鄉村、鄉村振興的建設中來。